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

[轉錄]存活者偏差

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打得如火如荼
有一天,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統計學家沃德 教授(Abraham Wald) 遇到了一個意外的訪客
那是英國皇家空軍的作戰指揮官
他說 沃德教授每次飛行員出發去執行轟炸任務我們最怕聽到的回報是『呼叫總部,我中彈了!』
請協助我們改善這個攸關飛行員生死的難題吧!」

沃德接下這個緊急研究案,他受委託分析德國地面砲火擊中聯軍轟炸機的資料,並且以統計專業,
建議機體裝甲應該如何加強,才能降低被砲火擊落的機會。
但依照當時的航空技術,機體裝甲只能局部加強,否則機體過重,會導致起飛困難及操控遲鈍。
沃德將聯軍轟炸機的彈著點資料,描繪成兩張比較表,
沃德的研究發現,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部位,
而飛行員的座艙與機尾,則是最少被擊中的部位。
沃德詳盡的資料分析,令英國皇家空軍十分滿意。

但在研究成果報告的會議上,卻發生一場激辯。

負責該專案的作戰指揮官說:「沃德 教授的研究清楚地顯示,聯軍轟炸機的機翼,
彈孔密密麻麻,最容易中彈。因此,我們應該加強機翼的裝甲。」
沃德客氣但堅定地說: 「將軍,我尊敬你在飛行上的專業,但我有完全不同的看法,
我建議加強飛行員座艙與機尾發動機部位的裝甲,因為那兒最少發現彈孔。」
在全場錯愕懷疑的眼光中,沃德解釋說:「我所分析的樣本中,只包含順利返回基地的轟炸機。
從統計的觀點來看,我認為被多次擊中機翼的轟炸機,
似乎還是能夠安全返航,而飛機很少發現彈著點的部位,
並非真的不會中彈, 而是一旦中彈,根本就無法返航。」
指揮官反駁說: 「我很佩服沃德教授沒有任何飛行經驗,就敢做這麼大膽的推論,
就我個人而言,過去在執行任務時,也曾多次機翼中彈嚴重受創,
要不是我飛行技術老到,運氣也不錯,早就機毀人亡了,
所以,我依然強烈主張應該加強機翼的裝甲。」
這兩種意見僵持不下,皇家空軍部部長陷入苦思。

他到底要相信這個作戰經驗豐富的飛將軍,還是要相信一個獨排眾議的統計學家?
由於戰況緊急,無法做更進一步的研究,部長決定接受沃德的建議,立刻加強駕駛艙與機尾發動機的防禦裝甲。
不久之後,聯軍轟炸機被擊落的比例,果然顯著降低。
為了確認這個決策的正確性,一段時間後,英國軍方動用了敵後工作人員,
蒐集了部份墜毀在德國境內的聯軍飛機殘骸,他們中彈的部位,果真如沃德所預料,主要集中在駕駛艙與發動機的位置。

看不見的彈痕最致命

乍看之下,作戰指揮官加強機翼裝甲的決定十分合理,
但他忽略了一個事實:彈著點的分布,是一種嚴重偏誤的資料。
因為最關鍵的資料,其實是在被擊落的飛機身上, 但這些飛機卻無法被觀察到,
因此,佈滿了彈痕的機翼,反而是飛機最強韌的部位。
空軍作戰指揮官差點因為太重視「看得見」的彈痕,反而做出錯誤的決策。

這個案例有兩個特別值得警惕的地方。
死掉或被俘的人無法發表意見
第一, 蒐集更多資料,並不會改善決策品質。 由於彈痕資料的來源本身就有嚴重的偏誤,
努力蒐集更多的資料,恐怕只會更加深原有的誤解。
第二,召集更多作戰經驗豐富的飛行員來提供專業意見,也不能改善決策品質,
因為這些飛行員,正是產生偏誤資料過程中的一環。他們都是安全回航的飛行員,
雖然可能有機翼中彈的經驗,但都不是駕駛艙或發動機中彈的「烈士」。

簡單的說, 當他們愈認真凝視那些「看得到」的彈痕,他們離真相就愈遠。

資訊界有所謂「Garbage In, Garbage Out」, 前提(或假設)若是錯誤,
再漂亮的統計算式或方法、再多的資料,也不能讓後面的推論變得正確。

在管理實務與日常生活中,許多關鍵的資料,也像上述轟炸機的個案一樣,會因為「失敗」而觀察不到。

台大 劉順仁 教授在著作《決勝》一書中,對「存活者偏差(survivorship bias)」
舉例說明,是我讀過的書中最生動貼切又清楚的一個。
如果有一位70歲的老人在電視上說, 他就是靠每天抽一包煙、
嚼一包檳榔才能長壽, 請想起「死人沒法上電視說話」這件事。
同樣的道理,不是那個地方長壽的老人家吃或喝某東西, 某東西就是養生聖品。

再看一個騙錢的例子(這已經進化到E-mail版)
1月2日你接到一封匿名信,向你表示,這個月市場會上漲,結果市場果然上漲,
但你不以為意, 因為大家都知道有元月效應這回事 (歷年來一月間股價漲多跌少)。
到了 2月1日,你又接到另一封信,向你表示,市場將下跌。這一次,又給那封信說中了。
3月1日再接到一封信,情形一樣。7月,你對那位匿名人士的先見之明很感興趣,
對方邀你投資某個海外基金。於是你把全部的儲蓄拿出來投資, 兩個月以後,那些錢有如肉包子打狗,一去不回。
你伏在鄰居的肩膀上嚎啕大哭,他告訴你,他也接過兩封這種神秘信,但寄到第二封就停了。
他說,第一封信的預測正確,但第二封不正確。
這是怎麼一回事?
那些騙子玩的把戲是,他們從電話簿找出一萬個人名,寄出後市看漲的信給其中一半的人,後市看跌的信給另一半的人。
一個月後,將有五千人接到的信預測正確, 然後再針對這五千人如法炮製。
再一個月後,剩下二千五百人接到的信預測正確, 如此直到名單上剩下五百人,其中會有兩百人受騙上當,
因此騙子只要花幾千美元的郵資,便可賺進數百萬美元。
把手法作些改變。 某騙子假裝投顧老師招收會員,跟你說你可以先加入一般會員,等你覺得準了再加入VIP會員。
這改變更巧妙的地方在於,騙子一開始就能賺到錢,此外VIP會員還會幫騙子建立口碑,
證明騙子有多準:存活者偏差(survivorship bias)。

只要資訊不流通, 其他人不知道這假的投顧老師有多麼(不)準。

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

[轉錄]當客戶拒絕了你

幾乎所有的銷售人員都有被客戶拒絕過,也就是說,一位菜鳥變成頂尖業務的過程就是被拒絕後的心路歷程,那些在這個領域表現傑出的人,能夠正面看待「拒絕」的意義,他們能從中反省檢討,不斷的修正自己,而另一種人則被拒絕擊倒,視它為人生中最大的挫敗,最後選擇黯然離開。
這種差異是EQ的表現,也有人用AQ來代表,指的是逆境商數,一個擁有高逆境商數的人,能夠了解失敗或挫折都是短暫的,他們能夠在別人還在唉聲嘆氣時,立即的調整思緒,整理好衣領,一樣的保持微笑,面對下一個挑戰。別把拒絕當成是一種宿命,因為那裡像是一個寶盒,打開它探進頭去,你會看到一股神奇的魔力,推著你走向卓越。
拒絕能夠幫助你了解客戶,每個客戶的需求是不一樣的,唯有拒絕你才可以了解客戶真正的想法,了解不同客戶間的差異,包括個性與習慣與價值觀,在台灣即使同樣的豪宅,在台北市銷售言詞與訴求將不同於高雄地區,在台北可能用理性與專業,而南部即偏重群體意識及搏感情的方式,所以顧客的拒絕,等於免費幫你上了一堂課。
拒絕能夠幫助你了解你的公司及商品,顧客如果對你的商品有所質疑,當然會拒絕購買,是對公司可提供的服務或保障不了解,還是自己的專業知識不足,銷售成功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得到客戶的信任,如果老是說「不清楚」、「不了解」、「要向主管或總公司」,這種業務員不只拿不到客戶訂單,反而有損公司形象,所以客戶拒絕了你,就等於幫你又上了一堂課,告訴你還有那裡沒有學通。
拒絕能幫助你了解自己,人只有在成功時會得意忘形,會變得目中無人,你會覺得擁有是件容易的事,而忘記了要一本初衷、謙沖待人;拒絕反而會讓你看到自己並非完美,仍然和凡人一樣有著苦惱,它會帶給你進入深層的反省,你會看到自己的缺失與弱點,更會看到自己仍然有進步的空間與無窮的機會,如果客戶拒絕了你,那就像客戶給你的期末測驗,考驗你是否真的熱愛這份工作。
用冷靜的態度來面對拒絕,而不要被情緒所矇蔽其背後所代表的甜美果實,拒絕是一種人性的試鍊,它會讓你更加渺小或是成為巨人,因此拒絕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被拒絕後不去汲取教訓,不虛心檢討,反而一錯再錯,試試去探討被客戶拒絕的真正原因吧!那裡才是學校教育沒有辦法達到的最高學府,那種有著潛能的密碼,也有千萬財富的藏寶圖,那兒就是所有渴望成功的人的金銀島。
把拒絕當成一堂課,不論你現在是上課還是下課,這裡都會讓你每一天都有所成長。

Origin:http://blog.yam.com/training/trackback/157681